鴨霍亂又名鴨巴氏桿菌病或鴨出血性敗血癥,是引起鴨大量發病和死亡的一種接觸性、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病理特征為漿膜和粘膜上有小點出血,肝臟有大量壞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現為關節炎。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下面具體來了解一下:急性鴨霍亂的臨床癥狀與防治方法。
急性鴨霍亂的臨床癥狀
1.流行特點
鴨霍亂以30日齡的雛鴨發病較多,多發生在春、秋季節。因為在這兩個季節氣溫較高、多雨潮濕、天氣驟變。病鴨、帶菌鴨以及其他病禽、帶菌禽是主要傳染源。易感鴨通過被病禽排泄物及其直接、間接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或由病禽分泌物經呼吸道感染,同時皮膚的損傷也是感染本病的重要因素。該病帶菌鴨或被感染鴨經長途運輸或在管理不當、天氣驟變、不良環境等影響下導致抗病力降低,造成該病的流行。
2.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沉郁,采食量減少,體溫43~44℃,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不斷搖頭,拉黃綠色稀糞,嗉囊腫脹,倒提時從病鴨口鼻中流出酸臭液體。
3.剖檢病變
眼結膜發紺,皮膚上有出血點,肝臟呈土黃色,腫大質脆、表面有出血點或壞死灶,膽汁充盈,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心包積液,有纖維素性滲出,肺臟出血,氣管黏膜充血、出血。
4.實驗室檢驗
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鴨肝臟,涂片,瑞氏染色,鏡檢可見短小、兩極濃染的卵圓形短小桿菌。
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鴨肝臟,磨碎,稀釋,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上,37℃條件下培養24小時,可見到樣本上有灰白色露珠樣小菌落。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檢驗綜合判斷本例為急性鴨霍亂。
防治措施
隔離治療病鴨,同時加強消毒、通風換氣,一天一次;提高營養;對病死鴨尸體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3天后死亡停止,疫情被控制;5天后鴨群精神好轉,各方面指標恢復正常。
鴨舍位置應符合農業部規定的標準,鴨舍及其周圍環境應向陽干燥、衛生清潔、空氣新鮮,建筑設計、設施設備、工藝流程和運輸工具應能滿足動物防疫需要,應有合格的技術人員和完善的管理、防疫制度。
育雛前應將鴨舍沖洗干凈、晾干后再用消毒液噴霧消毒,將鴨舍內的溫度表、燈泡、加熱設備等安裝好,待晾干后將塑料網、水槽、料槽等用具一并放入鴨舍,然后密閉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溶液熏蒸消毒兩小時以上,然后通風換氣兩天以上,待無刺激性氣味后方可育雛。
育雛前預備好預防用藥,溫度升高到育雛溫度后,依照既定程序從規模大、信譽好的孵化場引入健康雛鴨,引入后即可飲水。
育雛期間鴨舍內的溫度、濕度、照明時間、光照強度和飼料營養應能滿足相應時期鴨的生長、生理的需要,飼料應新鮮,飼喂次數應科學,飲水應清潔、充足。
飼養期間應對進入鴨場的外來人員和車輛加強管理和消毒,應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至少應將不同批次和用途的鴨分開飼養。
應根據本地以及本場以往疾病發生和流行的情況制訂出科學有效的免疫接種程序、藥物預防、清掃消毒、通風換氣等防疫程序,并切實執行;疫苗和藥物應到正規的機構購買,過期、變質的疫苗和獸藥嚴禁使用。
發現病鴨應找正規的獸醫師診斷和治療,不要受獸藥經營回扣、獎勵等迷惑而亂用藥。否則,輕則用藥過多、康復緩慢、影響生長而造成經濟損失;重則疫情擴散、大批死亡、藥殘中毒等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要負法律責任。
加強飼養管理。
防治鴨霍亂,首先要加強鴨群的飼養管理,雛鴨、中鴨、成年鴨要分群飼養,不從疫場或疫區引進鴨,引進后應隔離飼養15-30天,確認無病后才能轉入場內。周圍地區發生疫情后,應停止放牧,并立即接種禽霍亂疫苗;本場發病后,應積極采取封鎖、隔離、消毒、治療等工作。